编者按: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五千年前,人们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四千年前,人们在这片土地建起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东夷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燃起;从周至今,莒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日照这片热土,滋养了浩如繁星的历史故事。
2023年9月,《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日照卷,系统梳理日照区域文化,以故事形式呈现日照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日照故事。今年是日照成立地级市的第35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从历史的根脉中,生发出新的繁茂枝叶。读懂历史,方能更好书写未来,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读懂日照”系列,陆续刊发日照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春去夏过秋到冬又来,天长日久水仙花又开……”腊八一过,年味渐浓。日照的年味,在街头巷尾,也在杯盏、碗盘之间。
敲杯击碗间,年味便随着旋律和唱词一起,娓娓道来。日照的年味,有一部分来自“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指的并不是词牌名,而是日照大型民歌套曲,是鲁南五大调(“满江红”“玲玲调”“大寄生草”“淮调”“大调”)之一,在日照石臼沿海一带广为流传,是渔民海上劳作之余祈求平安、庆祝丰收、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满江红”曲牌早在元、明两代就有,明清时期的许多民歌民谣专著如《白雪遗音》《曲律》中都能找到它的印迹。日照东港民歌“满江红”是由元曲中的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发展而来。“满江红”随着当时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传入日照,并结合日照当地的文化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据《日照县志》记载,“满江红”的传唱可追溯到明代以前。日照石臼一带沿海渔民以本家成员为主,结伴驾船到吴淞口、黄浦江一带做海运生意。在海上漂泊数日,停泊在目的地——江南河畔,晚上点上灯笼,众亲朋好友、生意伙伴相聚船上,煮酒消遣,酒兴酣至,众人即兴拿起餐桌上的筷子、碟子、酒盅等敲打伴奏,或独唱或对唱。
从渔船上诞生的“满江红”,伴奏乐器也是“就地取材”,除吹奏乐器外,饭桌上的器具如酒盅、盘、碗、筷子几乎都成了乐器。演唱形式随意,填词随意,有演出中程式化的形式,也有即兴演唱。其曲调优美细腻,古雅抒情,易演、易唱,既有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又有日照本地民间文艺的元素,被人们誉为“细曲”“雅歌”。
清康熙年间,日照形成了岚山、荻水、石臼、涛雒、栈子、夹仓、龙王口7个自然口岸。到了清末,这些自然口岸逐渐变为本县乃至周围地区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和较为繁荣的商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商贾骈至。至民国初,日照仍是山东南北通达经济繁荣之一隅。海运经济的繁荣使“满江红”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演唱形式。
伴随海洋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满江红”,也在传唱中不断演变、完善,曲调、风格及演唱形式都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主曲与夹曲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四盼》是“满江红”中最优秀的代表曲目之一。“四盼”即四季之盼,唱词是按照盼春、盼夏的顺序及各月所开之花排列起来的。全曲表达了一个少女对远方恋人的思念。
1956年,山东省艺术馆民间音乐专家魏占河等来日照与县文化馆的有关同志一起对“满江红”进行挖掘、搜集、整理。以石臼民歌歌手刘克山等演出的《四盼》为基础,整理了这一“满江红”代表曲目。1957年刘克山、徐子茂等人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演唱的《四盼》,轰动首都各界。
2006年,“满江红”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的传承演出中,“满江红”增加了许多新时代的风貌和时尚元素。2019年,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山东首届“非遗+旅游”文创大赛中,东港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国家级非遗“满江红”填词作品《旅游观光到日照》获得表演艺术类三等奖。
“满江红”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得以传承,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深深承载着渔民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至今在日照沿海一带,“满江红”依然是渔民庆祝丰收、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一敲一击,一盘一碗,厚重的文化和美好的祈愿,便流淌在悠扬的曲调间了。
资料来源:《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下编 日照历史文化故事》
编辑:贾小亿